[材料] 透视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现状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人均收入或人均GDP来衡量,最为典型的是世界银行《2005世界发展报告》,它将世界206个国家及地区划分为四个组,即高收入水平组(2003年人均GDP为9386美元以上);上中等收入水平组(人均GDP为3035~9386美元);下中等收入水平组(人均GDP为765~3035美元);低收入水平组(人均GDP为765美元以下)。第二种衡量方法是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它被广泛用于测度和比较各国的相对人类发展水平。作为综合指数,HDI用于衡量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来衡量;知识的获取,用成人识字率和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的综合入学率来衡量;体面的生活水平,用人均GDP(XXX美元)来衡量(UNDP,2004)。由于人类发展指数包含了人均GDP指标,因而优于单纯的人均GDP指标,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和广泛接受。UNDP根据对所得出的人类发展指数将所有的国家分为三组:高人类发展水平(0.80~1)、中人类发展水平(0.51~0.79)、低人类发展水平(0.0~0.50)。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国情问题专家鞍钢形象地将这种状况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第一世界如上海、北京、深圳等高收入发达地区,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按照购买力衡量)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世界上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分别为高收入国家收入水平(24430美元)的63.5%和40.9%,在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列第45位和第64位。其中上海浦东1999年人均GDP为25172美元,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30600美元)的83.2%,位于世界第11位,高于丹麦人均水平。若按人类发展指数衡量,上海和北京分别在174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25位和第27位。 第二世界是如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小城市以及部分农村上中等收入较发达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而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些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均大于0.8,属于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地区。 第三世界是如广大农村下中等收入或低收入较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河北,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些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在0.6~0.8之间,属于世界中人类发展水平地区。 第四世界是如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及低收入贫困地区。贵州人均GDP为1247美元,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790美元),在世界排名为177位,与上海相差132位,与北京相差113位,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世界140位之后;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人类发展指数均小于0.6,属于世界低人类发展地区。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国情背景存在,导致中国形成了明显的三大发展差距,即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和知识发展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三大发展差距持续扩大。 请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