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 1910 年出生于江苏吴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笔耕不辍的一生中,因为写下了许多实地调查的著作而享誉世界。回顾他的青年时期,发现他在读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已经找到了人生的理想——“写出中国人自己的调查报告”。 1939 年,先生发表了他人生第一部享誉世界的论文著作——《江村经济》,那时他 29 岁。在我即将度过 29 岁生日时,冥冥之中让我“遇见”先生。从他的著作里,我看到一个“行行重行行”的调查人形象,更感受到一种用脚步和文字的“组合”构建出的震撼的力量。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当时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现在最稀缺资源——复合型人才。 人民网曾有一篇 关于“ 80 后”年轻市长的新闻评论,我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国不缺少从名校和书斋中走出的青年官员,但缺少像那样善于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县域经济和不同类型城市社区的青年才俊。”可见先生在 80 年前的调查事迹至今没有过时,而对我们这些进入调查队伍时间不长的年轻人来说,学习先生的调查研究,阅读他的著作,更是对我们建立“富有改革精神的调查观”大有裨益。 1935 年 12 月在广西大瑶山的调查中,先生意外受了重伤,而他新婚仅 108 天的妻子在寻找救援的过程中不幸溺水身亡(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做实地调查而遇难的女学者)。 1936 年夏天,先生悲痛撰写出《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用先生的原话说:“这是在我半麻木的心情中编成的。”但这本仅数万字的书中展现出一个完整的花篮瑶瑶族支系社会结构,开创了中国社会学的新领域。 悲痛并未使他一蹶不振。 1936 年 7 月,先生在家乡疗伤期间,走进江苏苏州开弦弓村深入调查农村情况,并于 1938 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了博士论文《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也就是他的重要著作《江村经济》,“江村”是他给开弦弓村起的学名。《江村经济》后来被学界称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调查研究的代表作,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