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节选),回答问题。 师:我们已经疏通了,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公与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和“愚公不愚,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反方——“愚公不愚,不智”。开始! (学生积极性高涨,发言踊跃) 正:愚公愚蠢至极,山大而力薄,他搬家要比搬山容易得多。 反:愚公精神可嘉,坚信人定胜天,他虽到了残烛之年,但还有他无穷匮的子孙啊。 正:人定胜天虽不假.但也要注意客观情况,这样做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并且他这样做就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身上。 反:这是篇寓言故事。本就是告诉我们人一旦下了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愚公是典范,他做到了,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他这一点。这一点精神很让我们受用了。 正:他做到了吗?他并没有做到啊!最后山并非他搬走的,是靠天帝解决的。 反:是被愚公的精神感动的啊! 正:子子孙孙,万一他们哪一代血缘无法延续,万一哪一代的孩子不想把毕生的精力用来搬山.违背了他的意愿呢?他的搬山理由根本不充分,这样做根本是以卵击石。 正:诺言未能实现就是谎言,梦想不能实现就只是梦想。哲学家说,我们花了过多的时间去粉饰梦想,以至于苍白了现实,这很悲哀,如果困在这样的虚无的梦想中走不出来悲哀了! 正:…… 持续辩论大概半个小时,正方占了上风.反方语塞,教师不能决,评论说双方都有道理。学生们甚至包括辩手们也都在困惑中摇头。 下面选项中对这则教学实录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学生自主解读,通过辩论,思维碰撞出火花。辩论的过程拓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发展了思维.还产生了创意的表达
B.
通过辩论的形式能够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开发学生思维,材料中出现反方占上风,教师不能决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C.
任何教学行为传达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当辩论的态势发生了倾斜,出现了反文本的阅读倾向,反方的同学几乎无招架之力时,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将阅读回归文本
D.
有效的课堂对话学生、文本、教师这三个维度进行,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而这是一则只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这两个层次上进行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