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某中班幼儿在科学发现室探索一个简易的“指南针”装置:这实际上是一枚可以自由转动的缝被针(已被磁化为指南针),教师在它的底座的四个方向分别贴上四个小动物图画,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幼儿走到这个材料面前,便玩了起来,当他第一次轻轻转动这根针,发现针尖指向时,对自己说:“我抓到咪了,我就装作。” (这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一个游戏规则)然后扮了一个鬼脸,模仿猫的动作。可是,当他一次次地重复转、看它还能指到哪里时,发现针尖总是指向,便自言自语道:“怎么又是!“有一次他试图让它指向别的小动物,就用手按住针尖想让它停在别的地方。可是当他放开手后,针尖仍然转向。于是他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一会轻轻转,一会儿重重转,一会把针取下来,将针尖对着桌子刮,一会又翻开底座看看下面有什么东西,都没有找到答案。事后教师问他有什么发现,他说:“我发现它转不到别的的东西,只能转到,它喜欢。” 讨论思考: 案例中幼儿并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师是否应该立刻给予幼儿正确的答案?为什么? 如果你是这位幼儿的老师,你会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