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 “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 60 年代起,先后有韬、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 1903 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 1914 ~ 1923 年) ——摘编自《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 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于国家建设。 1929 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 1932 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 1936 年,棉纱进口下降至 1928 年的 38% ,棉布进口下降至 20% 。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 20% 。 ——摘编自以《近代中国史纲》 ( 1 )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 2 )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 ( 3 )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