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书、画而同品, “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表现出作者的性情、气盾与精神面貌。 作者的人文教养愈深,其个性、艺术精神在作品中的表现便愈加深入,,在“诗画本一律”(苏轼语),诗、书、画等不同艺术品种融合、人文气息十分浓厚的宋代这一情况更十分突出。北宋著名文人画家画竹,他欣赏竹的“心虚异众草,节劲愈凡木”的节操。他之画竹,实际上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用苏轼的话说是“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苏轼观赏的诗与书画作品后深有感慨地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认为与竹有、书、画作品同为一体,都是作者人格、气质、操守、性情的流露,表现出“其身与,无穷出清新”的艺术精神。在《记》一文中,苏轼以传统的比德说,对墨竹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它对帮助读者认识宋代文人画“意”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里,竹的生命价值、品德和作者生命的价值、品德等同起来,被赋与了不同寻常的意义。竹的节操、志气无一不体现出作者与宋代文人卓尔不凡的人格。。 北宋的另一 “墨戏”大师也是文人画的名家,“其作墨戏,不专用笔,或以纸筋,或以蔗滓,或以莲房,皆可为画;纸不用胶矾,不肯于绢上作。”(南宋《洞天清》)。的这些“游戏翰墨”之作并非是一种随意即兴的涂写,而是内心意趣的抒发,他所画的怪石、枯木、寒林无不表现内心的情怀。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这样自然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突破,“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发争取到较为充分的空间。 作为一代宗师与天才艺术家的苏轼,在他涉足的各个领域都作出了成功的实践。关于书法,他宣称: “我书造意本无法......适意无异逍遥游。”关于绘画,他主张“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关于诗文,他主张“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这种“重自然之数”的创作精神,使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宋代艺术史、文学史上开风气的人物与集大成者,并赢得了后来学者的很高评价。清代文人论诗,将、、苏轼并列为诗人三大家,称“高云之游空,杜诗如矗天,流水之行地”,赞扬洒脱流走,出,“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著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林纾评苏轼诗文“风趣之妙,悉本天然”,“能在不经意中涉笔成趣”。至于四学士之一的也得到人们的推重,认为他的诗文以“洗尽铅华,旨”的格调表现出意的文化品格。 (选自章继光《诗画一体的观念与意的美学追求》,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