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公众的变化过程 与同事到厦门旅游,从网上得知厦门东南亚酒店的糕点很好吃,慕名去购买。在排队时想用洗手间。这时,一位身穿制服的男员工拦住她,问她是否是住店的客人,如实说不是,并向他询问洗手间的所在。没想到那人很生硬地告诉她,他们那里没有洗手间。 十分诧异,这么大的酒店没有洗手间?男员工又解释道:他们的洗手间是为客人服务的。提出异议:难道不能先上洗手间再消费吗?男员工的回答竟是:“你会在这里消费吗,你消费得起吗?”他的藐视深深刺激了,她当即表示要找经理交涉,男员工表示:“你要投诉吗?请便!” 第二天,就此事向酒店提出了抗议,酒店的解释是:“火车站周边人员复杂,一些人的素质又比较差,酒店大厅洗手间经常发生设施损毁、东西被盗的事情,所以酒店的保安措施相对严格。” 十分不解,难道严格管理就可以粗暴地对待客人吗?酒店称暂时没有找到当事人更让人匪夷所思,在她的要求下,酒店答应进一步处理此事。 不久,就此事向《厦门晚报》投诉。酒店方面答复记者说:他们已经给员工警告处分。 第二天,接到一份以酒店名义传真来的道歉书。但对此处理十分不满,难道一封传真来的道歉书就可以换来一个人的尊严吗? 4月11日,《厦门晚报》在头版要位登出文章 《“你能消费得起吗?”——市民向东南亚酒店的藐视讨说法》。 这本是一起可以避免发生的事件,却因酒店的消极态度而恶化,并使事态变得越来越复杂。 最后,东南亚酒店负责人正式向当面致歉,并提供赔偿,希望能获得的谅解。 请问:在本案例中扮演了哪几种不同的公众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