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我国艾滋病毒 (HIV)感染者以15-29岁的人群为主,卫生部 2005年已将高校大学生列入艾滋病高危人群。据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性传播是感染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其中同性性传播比例占全部比例的64.8%。据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而在这一群体中,通过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占到96%,男男同性传播占到57%。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指出,性传播成为最主要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当今大学生平均年龄在18-24岁,正处于性成熟和性活跃期,而其思想、心理未完全成熟,社会环境下过度开放的性观念和网络文化中消极颓废的色情信息的诱导,自控约束力较差,容易引发无保护性行为,从而使其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此外,大学生对性、血液、母婴三大主要传播途径的知识知晓率较高,如性传播 89.1%,血液传播96.6%,母婴传播95.8%;而对“蚊虫叮咬等一般性生活接触能否传播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较低(仅34.7%)。有学者2012年对河南某综合性大学2132名在校女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三大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平均值为97.0%),但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等深层次问题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43.1%和52.1%),说明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不均。 有学者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情况研究后发现,学生对艾滋病相关严重性的认知与关注度不足,如认为艾滋病和性病流行不严重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 43.2%和39.6%,不关注艾滋病和性病的比例56.3%和65.5%;学生对“国八条”规定大众需要掌握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仅为77.1%,低于国家规定的到2015年达到90%以上的目标要求,学生对感染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的了解与认知仍需提高。 鉴于大学生感染艾滋病风险加大的趋势,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这一重点人群的预防艾滋病和性健康的宣传教育。 (选自:,近 10年来我国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综述,《中国校医》,2018年5月第32卷第5期:38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