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味”的语句中,从接受维度上使用“余味”这一概念的是( )。
A.
“深,余味曲包。辞生互体,有似变爻。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 (《雕 龙 · 隐秀》) 译文:深厚的作品富有不显露的文采,包含着婉转曲折的无穷余味。这种文辞也像《周易》中卦爻 的变化,可以产生其义无常的 “ 互体 ” 。独特挺拔的秀句,要千思万虑中一句。这种惊心动魄的句子,如奏匏 笙,高超无比。
B.
及《汉》,因循前业,观之辞,思实过半。其 “ 十志 ” 该富, “ 赞 ” 、 “ 序 ” ,儒雅彬彬,信有遗 味 (《文心雕龙 · 史传》) 译文:到编写《汉书》,继承了前的事业,特别是从的《史记》 中,得益更多。《汉书》的 “ 十志 ” 相当丰富,赞辞序言写得,的确是文质彬彬,意味深厚。
C.
“至根柢槃深,枝 叶峻 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用 而未先”。 (《文心雕龙 · 宗经》) 译文:经书和树木一样,根深抵固,枝大;文辞简练而意义丰富,所举 事例很平凡而所暗示者却很远大。所以,过去的经书历时虽已久远,但它们遗留下来的意义却永远新。后世的 人向它们学习,一点不嫌太晚;前代学者用了很久,也并不嫌过早。
D.
“是以声画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 (《文心雕龙 · 声律》) 译文:所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好坏寄托在吟咏上,诗歌的滋味从句子的安排中 流露出来,工夫句子的 “ 和 ” 与句未的 “ 韵 ” 上:不同字调的适当配合就叫 “ 和 ” ,同韵的字相呼应就叫 “ 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