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针对中国某技术公司职员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个体内在动机的激活水平与员工的创造性表现有关,有更高水平的内在动机去创造的职员更有可能被主管认可为富有创造力的职员。除此之外,那些对艺术创造本身感到更多愉悦体验的学生,在毕业以后会专注于艺术领域的工作,也更容易获得最后的专业领域的成功。也就是说,内在动机与情绪的相辅相成能带给个体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愉悦体验。Csikszentmihalyi特别提出了“酣畅”(flow)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个体在创造过程中高度投入的心理状态,它包含了专注、愉悦、忘我和勤奋。驱使个体保持这种“酣畅”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反复尝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强烈的内在动机。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内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当亲社会动机,内在动机才显著提高创造力;内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均,个体创造力最高。说明亲社会动机与内在动机的结合在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此外,自主性和内在动机对中学生科学创造力的表现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对于内在动机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低自主会降低其科学创造能力的表现,反而对内在动机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控制的外界环境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约束力,使其对任务进行关注,从而促进了其科学创造能力的表现。Amabile早期认为外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破坏作用,后来则有所修正,将外在动机因素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控制性的因素,例如考试的排名、物质奖励等,会干扰当事人的注意力并损伤其内在动机;另一类是具有信息性的因素,例如建设性的意见和及时的任务效果反馈,此类因素提供信息反馈给当事人,不伤害其内在动机,并且当其在内在动机很高的情况下对创新人才的帮助更大。此外,最近的研究发现,奖励作为一种外部动机,在对个体新异表现做出奖励时会提高个体的内在动机和创造力,而对个体常规行为的奖励则会降低其内在动机及创造力。不少研究发现,对于高创造性的个体而言,对名誉的强烈追求和对工作深入的内在兴趣是可以共存的。等研究者的研究也发现,有 88.24 %的科学创造者认为内在兴趣对他们的创造性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具有远景驱动效应的外在动机,如明确的社会经济形式的奖赏,对于科学创造者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