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不仅体现于显性的世界现和价值观,而且根植于隐性的思维模式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锦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方法论和辩证法原则,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路径,辩证矛盾思维即是其中之一。 辩证矛盾思维特别注重时间性。既然矛盾双方之间的辩证运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时间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必须是参与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辩证思维特别看重 “ 时机 ” ,追求 “ ” 。 “ ” 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 “ 蒙 ” 外的《彖传》: “ 蒙,。以行,也。 ” 意思是说,蒙卦表示希望通,所以,以通来行事,是符合 “ 蒙 ” 这个时机的,可见,所谓 “ ”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 “ 合乎时宜 ” ,二是要 “ 随时变通 ” 。中而非时,不谓之中。同样,时而不中,更不谓之中了。 《资活》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韩国的国君准备修建一个高门。但他的谋士层宜臼却奉劝他不要这么做。臼说: “ 如果你非要修建这个高门,恐怕你还等不到这个高门修建完,就要死了。为什么呢?因为时机不对。国君在自己家修建一个高一点的门楼,搞得气派一些,有错吗?没有错。当年我们国强民富的时候,你如果修建一个高门,肯定没有问题。可是今天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秦国去年刚刚攻占了我们的宜阳城,我国无气大伤,你偏偏要在这个时候修建高门,势必会使百姓离心,将士散德,韩国的败落就不可避免了。 ” 结果,没有听臼的劝告,而臼的预言也应验了,高门还没有修好,就去世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正如臼说的那句话: “ 吾所谓,非时日 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时。 ” 意思是说,我所说的时间,不是客观的时间,而是参与到事情当中来的时间。 在合适的时间做一件事情,效果会很好;在不合适的时间做同一件事情,往往会很糟。这正是 “ 举事而不 时,而功不成 ” 的道理 正因为此,中国文化对时间非常敏感,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而动,顺势而行。 《中庸》中说: “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宋代学者在注释 “ ” 说: “ 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 ” 即是指, “ 中庸 ” ,是因 “ 时 ” 而 “ 中 ” 的,并非骑 墙、折中,更不是简单、侵化的 “ 中间地带 ” 。 “ ” 又是难!因为它在实践中很难把握,你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抓住它,然后照本宣科地去实践。但是,认识到这种困难并不是坏事,因为你一旦明白了 “ ” 的艰难,就会有一种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又会让你在行为中谨小慎微、如履薄冰。顺势,减少犯错。 32. ( 1 )辩证矛盾思维为何特别注重时间性?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分) ( 2 )追求 “ ” ,对个体而言有何价值和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