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扣针制造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一个人抽,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二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象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十二磅。从每磅中等针有四千枚计,这十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特殊业务,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试问:如果制作扣针的设备保持不变,继续增加工人到20人、25人、30人,甚至更多工人,扣针的边际产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现象称作什么规律?在工人人数从1人到18人,到更多人的过程中,扣针的总产量和平均产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作业要求:字数不限,并非越多越好。而是以文字简练、语言通顺、层次清晰、观点明确、叙述完整为评分标准。